一眼识别宝马M? 关键就藏在这7个设计里!
- 2025-07-09 23:09:36
- 337
德语里有个词叫Zeitgeist,用来指代一个时代中被广泛接受或追求的审美倾向、社会风潮与主流思想。设计,往往正是在Zeitgeist的影响下诞生——回应特定时代的情绪、价值观与美学倾向。
但真正伟大的设计语言却不止于此,它能跨越时间的界限,穿越数十年光阴,为现代风格注入恒久的生命力。
在BMW M,一套融合独特造型与卓越性能的设计语言已被实践了半个多世纪,如今仍在持续塑造每一款BMW M的性格与灵魂:
若没有那块贴近地面的前唇导流板,2002 turbo的战斗姿态就不完整
若没有那对醒目的宽体轮拱,E30 M3还能被称作M3吗?
E36 M3的双支柱空气动力学外后视镜,后演变为「恶魔耳」
E90 M3引人注目的引擎盖隆起则宣告其高性能身份…
这些细节虽小,却影响深远。它们有一个共同使命:勾勒出每一款BMW M独有的性格。
M,从不掩饰锋芒,也从不妥协性能。正如BMW M外饰设计师Jose Casas Peña所言:「在BMW M,我们希望把性能秀出来,而不是藏起来」。
在BMW M的设计语言中,许多经典元素历经不同代际与车型系列,被不断演绎、再现与重塑。或因性能所需,践行「形式追随功能」(form follows function)的工程理念;或为赋予每一款M车型独特而鲜明的性格表达。
本篇文章,我们一同总结BMW M七大经典符号,看看一眼即识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考究:
一、宽轮距+宽体
二、大尺寸开口的进气格栅
三、双边四出排气的起源
四、「恶魔耳」的起源
五、一眼即识的发动机盖隆起
六、M轮毂的设计有M的考量
七、M的内饰哲学
一、宽轮距+宽体
除了加宽轮胎外,M车型经典的宽轮距设计更是高速过弯时对抗离心力的关键。从1986年问世的初代M3开始,「宽轮距+宽体」的功能性设计语言,成为了M高性能车不可或缺的标志——极具力量感的硬朗造型,勾勒出一眼即识的运动姿态。
有趣的是,在售的G87 M2虽属紧凑型车,但由于采用了G82 M4的后轴结构,因此同样拥有大宽体的标志性设计。
宽轮距所带来的姿态感(stance)其实在G87 M2这样的「小车」上尤为明显,正如BMW M外饰设计师Jose Casas Peña所言:「更宽的比例,给予了设计师更多空间来释放车辆的性格。」(btw,他也是G87 M2的主要设计负责人)
二、大尺寸开口的进气格栅
大多数M车型的前脸都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,目的是为强劲的发动机提供额外冷却气流,或是在前轴部分产生更多下压力(通常二者兼得)。其中的关键便是双肾进气格栅——越来越多的M高性能车的格栅采用无边框+横向辐条设计,并继续保留大尺寸开口。以G87 M2为例,宝马表示一定程度上致敬了E30 M3富有时代感的横向前脸造型。
三、双边四出排气的起源
对于运动型车(sports car)而言,排气系统无论单出、双出还是四出,在满足造型美学之外,还需满足两大核心目标:声浪和性能表现。尤其是排量大、输出功率高的发动机,更要确保排气顺畅、降低背压和防止动力损失。
因此,E46 M3成为了首款应用双边共四出排气的M3,它搭载的高转速直列六缸发动机,排气量达3.4升,最大功率343hp,这一配置让设计师“不得不”采用更高效的排气方案。
同时,四出排气也让E46 M3原本内敛优雅的外观画上了极具张力的一笔。顺便一提,同期采用此种布局的还有E39 M5。
目前,不只是高性能车型,BMW M也将四出排气逐步扩展至性能车型(M Performance Automobile)。
四、「恶魔耳」的起源
如今被称作「恶魔耳」的M空气动力学外后视镜,其源头可追溯至1992年推出的E36 M3。当时它的外后视镜与车身之间采用明显的双支柱连接,且壳体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。
如今的M车型虽不再采用双支柱连接,但「恶魔耳」向内勾起的一角却成为一眼即识的标志,更散发着工程技术的冷峻美感。
五、一眼即识的发动机盖隆起
高性能汽车往往拥有被称作「power dome」的设计,也就是发动机盖中央隆起、宛若一块强健肌肉的造型。起初,该设计是为了满足一些发动机的机械空间需求而生,如今更多是从视觉上强调车辆的澎湃性能,告诉人们机盖之下藏着不安分的「猛兽」!
E46 M3是首款应用这一设计的M车型,后来的E90 M3和F80 M3也延续了这一力量感十足的设计。但在最新的G80 M3中,由于其采用大尺寸双肾进气格栅,从而调整了发动机盖造型,作了新的演绎。
有趣的是,BMW M外饰设计师Jose Casas Peña透露:「G87 M2传承了这一标志性设计,并且其power dome是目前所有M车型中最大的」。
六、M轮毂的设计有M的考量
众所周知,M车型的轮毂既实用又帅气。一方面,M轮毂必须足够轻量化,以降低传动系统中的转动惯量,另一方面,它也必须足够坚固,以应对激烈操驾和赛道驾驶所带来的高强度载荷。
而这些也带来了一个额外挑战:如何为M高性能制动系统提供足够的散热。因此,你并不会在M高性能车中看到封闭式轮毂。
而轮毂设计对于整车的视觉表达也很重要,多年来,双辐式样和Y式轮辐逐渐成为M车型最具代表性、最受欢迎的设计。
七、M的内饰哲学
聊了很多外饰,事实上M车型的经典设计也延伸到了内饰。例如能够带来卓越的侧向支撑力的碳纤维桶型座椅;完美诠释「以驾驶者为中心」的M专属仪表和平视显示系统。
在BMW M的理解中,理想座舱不仅要具备精准的人体工学,还要通过定制化操作布局,为驾驶者打造流畅高效的操控体验。
无论是日常通勤、乡野驰骋还是赛道操驾,M车型的车内空间都能提供最佳支撑,并在第一时间唤起那份只属于M的驾驶感知。
写在最后:
BMW M外饰设计师Jose Casas Peña说过:「每一款BMW M,都是注定成为经典的作品。它的设计不仅历久弥新,更能深入人心——激发灵感,唤起热爱」。
BMW M设计师们始终坚持:即便是最前沿的设计,也要刻下属于品牌的印记。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BMW M设计元素,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车型不断传承、被重塑(如2002 turbo、E30 M3),最终凝练为BMW M的文化象征。
那么,你最喜欢的M元素是什么?
请留言 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