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又一汽车巨头诞生, 已攻下80国市场, 比亚迪都要让位

  • 2025-07-12 21:04:43
  • 802

老铁们,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。说到中国汽车出海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比亚迪对吧?毕竟王传福这两年风头正劲,新能源车卖到全球88个国家,确实牛得不行。

但你们知道吗?有一家中国车企,海外年销量已经突破240万台,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,这个数字比比亚迪的海外销量还要猛。关键是,这家企业一直很低调,从不张扬,典型的”闷声发大财”。

我说的就是上汽集团。可能很多车友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,但说到荣威、名爵、大通,你们肯定不陌生吧?没错,这些都是上汽旗下的品牌。

低调巨头的逆袭之路:从代工厂到全球玩家

说起上汽的海外征程,真的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制造逆袭史。十几年前,上汽还只是个给大众、通用代工的”打工仔”,现在已经成了能和这些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存在。

2024年,上汽海外销量达到240.2万辆,同比增长6.7%。这个数字什么概念?比亚迪2024年海外销量大概47万辆,上汽是它的5倍多!更关键的是,上汽的海外布局比比亚迪早了好几年,根基更稳。

我记得2019年第一次在泰国看到MG品牌的4S店时,那种震撼至今难忘。当地销售小哥用流利的英语跟我介绍车型配置,完全没有”中国制造”的刻板印象,反而给人一种”英伦范儿”的感觉。这就是上汽的聪明之处——收购海外品牌,借力打力。

上汽在墨西哥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沙特、印度、泰国等市场都表现强势。特别是在印度市场,MG品牌已经成为当地新能源车的代名词,市场份额一度超过20%。

技术输出vs产品输出:谁才是真正的赢家?

这里得给大家科普一个概念。现在中国车企出海,主要有两种模式: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。

比亚迪走的是产品输出路线,就是把国内的车直接卖到海外,同时在当地建厂。这种模式见效快,但也容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冲击。你看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,比亚迪首当其冲。

上汽玩的更高级——技术输出+品牌收购。收购英国MG品牌后,上汽不是简单地贴个标,而是真正把这个百年品牌重新激活。MG HS、MG ZS这些车型,在海外市场的口碑甚至比国内还好。

我在英国试驾过MG4 Electric,说实话,那种驾驶质感和底盘调校,完全不输欧洲本土品牌。当地媒体的评价也很中肯:”这是一台真正的英国车,只是恰好在中国制造。”

数据不会撒谎。上汽海外销售渠道超过2800家,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相比之下,比亚迪的海外渠道建设还在起步阶段。这就是先发优势的价值。

新能源赛道:谁能笑到最后?

当然,不能否认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。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车海外销量占比超过90%,而上汽的新能源车海外销量占比大概在30%左右。

但这里有个问题:新能源车虽然是趋势,但燃油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流。上汽的产品线更全面,既有传统燃油车,也有新能源车,适应性更强。

我最近在东南亚跑了一圈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,混动车比纯电车更受欢迎。上汽的插混技术虽然没有比亚迪那么激进,但胜在稳定可靠,正好契合这些市场的需求。

上汽还有一个比亚迪没有的优势——商用车。上汽大通在海外市场表现非常亮眼,特别是在澳洲和中东地区,皮卡车型几乎是垄断级别的存在。商用车的利润率虽然不如乘用车,但胜在量大稳定,是很好的现金流来源。

再说个数字:上汽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40%,这意味着海外业务已经成为上汽的重要支柱。相比之下,比亚迪的海外营收占比还不到25%。

写在最后

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要贬低比亚迪。王传福这些年确实干得漂亮,新能源车技术确实领先,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。但汽车行业从来不是单一赛道的游戏。

上汽的成功告诉我们,有时候闷声发财比高调宣传更有效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比亚迪身上时,上汽已经悄悄地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。

未来谁能在海外市场笑到最后?我觉得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。比亚迪有技术优势,上汽有渠道优势,各有各的牌可打。

这样的竞争格局,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。有竞争才有进步,中国汽车品牌能在海外市场百花齐放,比一家独大要健康得多。

各位车友,看完这篇文章,你们对上汽这个”隐形冠军”怎么看?你觉得在全球化这盘大棋上,是比亚迪的技术流更胜一筹,还是上汽的渠道流更有前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