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土行业全景分析: 供需重构下的涨价逻辑与投资机遇

  • 2025-07-23 21:30:40
  • 247

在全球新能源与高端制造产业加速迭代的背景下,稀土作为“工业维生素”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。近期,稀土行业因“白名单”传闻、国际供应链调整及价格持续上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从供需格局到地缘博弈,从技术迭代到政策导向,多重因素正推动稀土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拐点。

一、价格驱动逻辑:供需缺口确立,涨价趋势明确

2025年以来,稀土产业链的涨价预期已从概念走向实质。这一趋势的核心支撑来自供需两端的结构性变化:根据行业PEI额测算,2025年轻稀土供应同比将减少10%,重稀土供应减少20%,而需求端受贸易摩擦推动及下游新能源产业扩张影响,预计增长5%,“供应收缩+需求扩张”的组合直接锁定涨价基调,且重稀土因稀缺性更强,涨幅将显著高于轻稀土。

价格对比更凸显国内稀土的价值洼地效应。美国对稀土的补贴含税价格已达90万元/吨,而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仅上涨至48万元/吨,价格空间明确。这一差距打破了市场过往对60万元/吨的心理天花板,为价格进一步上行打开空间。近期行业出现的回调,更多是前期情绪过热后的正常休整,而非趋势逆转,对应80万元/吨的涨价预期,华宏科技、中色股份、北方稀土等标的仍具成长潜力。

从具体产品看,三季度各类稀土商品价格已呈现普涨态势:氧化镨钕均价45.37万元/吨,环比上涨4.98%;金属镨钕均价55.36万元/吨,环比上涨4.25%;氧化镝、氧化铽等中重稀土产品价格涨幅也均超4%。北方稀土与包钢的稀土精矿交易价三季度上调1.5%,进一步印证了产业链成本上移的现实。

二、国际格局重塑:美国加速布局,供应链面临重构

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动作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关键变量。7月10日,美股上市公司MP资源与美国国防部达成战略合作,后者以4亿美元入股15%,推动MP资源转型为合营企业。这笔投资将重点用于两大方向:一是新建中重稀土冶炼分离能力,二是建设7000吨/年的磁带工厂(10X工厂),目标直指稀土深加工环节的自主可控。

MP资源的产业链布局已具规模。其旗下Mountain Pass矿山是美国稀土核心资产,REO储量达130万吨,以轻稀土为主,2024年矿石产量折合REO 4.55万吨。但该矿山的冶炼分离能力尚未完全释放,2025年一季度氧化镨钕产量563吨,年化产量仅2000多吨,产能利用率约30%,与7300吨的理论产能存在显著差距。磁材环节同样处于起步阶段,德克萨斯州磁材厂虽已试产,但尚未形成规模产出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的“脱钩”风险。MP资源自2025年4月起,以125%关税下“不符合商业理性”为由,停止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,7月更明确表示“不再向中国市场销售任何产品”。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中国从美国的稀土进口量在5月跌至近年谷底,加剧了全球稀土资源的区域分割。与此同时,苹果公司对MP资源5亿美元的投资,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巨头对稀土供应链安全的重视。

三、中国产业现状:资源优势稳固,整合成效显著

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。从资源禀赋看,中国稀土储量4400万吨,占全球40%,且呈现“北轻南重”的分布特征——北方以内蒙古、山东的轻稀土为主,南方江西、广东等地则富集战略价值更高的中重稀土。2024年,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0%,其中自产资源30万吨,占比70%,进口补充30%,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供应链体系。

行业整合是提升产业话语权的关键抓手。2011-2024年,中国稀土经历三轮整合,最终形成“一南一北”格局:北方以北方稀土为核心,南方则由中希集团统筹(整合了广盛集团等区域资产)。这一格局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,2023年开采指标25.5万吨(同比增21.4%),2024年增速放缓至5.9%,2025年指标增速预计进一步收窄,体现了“控量保价”的政策思路。

产量数据印证了行业的复苏态势。2025年4-6月,氧化镨钕月产量稳定在7600-7800吨,同比增长7%-9%;金属镨钕产量同比增幅达22%-25%;钕铁硼磁材产量同比增长从-2%提升至10%,显示下游需求的强劲拉动。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产能释放,而是在指标调控下的有序扩张,为价格上行提供了基本面支撑。

四、全球供需展望:缺口持续扩大,价格中枢上移

全球稀土供需的结构性缺口正在形成。以核心品种氧化镨钕为例,2024-2026年供给增速预计为6%、2%、7%,2026年供给量10.4万吨;而需求端受新能源汽车、工业电机、变频空调等领域驱动,增速将达8%、6%、7%,2026年需求10.7万吨,长期缺口明确。具体到2025年,缺口约2109吨,2026年将扩大至2566吨,供需矛盾的累积为价格上涨奠定了基础。

海外供给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紧张。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Mount Weld矿是轻稀土重要来源,但其产量近年持续下滑,2024年氧化镨钕产量6197吨,较2022年减少13%,扩产进度不及预期。缅甸作为中重稀土主产地,2024年因政局动荡导致出口暂停,2025年虽有库存出关带动4-5月进口量环比增长,但1-5月累计进口仍同比下滑37%,中重稀土的供应紧张态势尤为突出。

价格中枢上移的趋势已十分清晰。2025年氧化镨钕均价预计达43.26万元/吨,同比上涨10.4%;金属镨钕均价53.15万元/吨,同比上涨9.58%。北方稀土三季度精矿采购价较市场价低15%,这种价差既反映了长协机制的稳定性,也预示着后续补涨的可能性。随着美国补贴价(90万元/吨)与国内现价(48万元/吨)的差距持续存在,稀土价格的上涨空间仍未完全释放。

五、逻辑梳理:聚焦资源与磁材双主线

在行业上行周期中,具备资源掌控力与技术壁垒的企业将率先受益。投资标的可分为两大方向:一是资源端的龙头企业,如北方稀土(轻稀土龙头,与包钢的交易价调整直接受益)、中国稀土(南方中重稀土整合平台)、广盛有色(区域资源优势显著);二是磁材环节的领先者,如金力永磁(高性能钕铁硼领域的技术标杆)。

这些标的的核心逻辑在于:资源类企业直接享受价格上涨红利,且在行业整合中持续提升市场份额;磁材企业则受益于下游需求扩张与国产替代加速,通过技术升级对冲原材料成本上涨。随着稀土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、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渗透率提升,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将逐步向具备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倾斜。

总体而言,稀土行业正处于“供需缺口扩大+地缘政治驱动+政策调控加码”的三重利好周期中。价格上涨不再是短期情绪推动,而是产业链重构下的必然结果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把握资源端的稀缺性与制造端的技术升级主线,将有望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捕捉到结构性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