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“天地一体”,中科曙光、中科星图带来太空算网中国方案
- 2025-07-10 04:09:21
- 129
在全球空天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7月8日,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在合肥“2025空天信息大会”上签署了《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》。按照协议内容,双方将围绕技术研发、太空算网建设、卫星芯片产业化等核心课题,共同推动“太空计算”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,标志着中国在空天信息领域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。
本次签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,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出席见证。中科星图党委书记、总裁邵宗有,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任京暘代表双方签约。此次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,更是中科院体系内空天信息与高性能计算两大优势领域的深度融合,体现了国内企业在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战略决心。
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并肩而立,以尖端算力为基石,以空天信息为蓝图,在天地之间搭建起一座宏伟的“太空计算”天梯,构筑连接现实与星际未来的智慧桥梁。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,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,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。目前,我国已将发展空天信息产业、推进卫星互联网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建设,纳入数字中国、“新基建”、国防现代化等多项国家战略之中。在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空天信息产业被明确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太空计算的战略价值
当前,全球空天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。美国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过5000颗卫星,欧盟启动了“欧洲连接”卫星星座计划,各国都在加速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。在这一背景下,我国迫切需要在空天信息领域形成创新能力。
卫星作为承载遥感观测、卫星互联网、灾害预警等关键任务的核心载体,也面临着从“数据采集”转向“边缘智能”,再到“天地一体化”智能算力运营的跃迁任务,催生了“太空计算"这一新兴场景。太空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处理,而是要在太空恶劣环境下实现高性能、低功耗、高可靠的智能计算能力。
据行业分析,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模式存在诸多瓶颈,比如数据下传带宽有限,地面处理时延较高,存储成本居高不下等等。而太空计算通过在轨实时处理,可以将数据传输量降低90%以上,处理时延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,极大提升了空天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经济性。
创新“天地一体化”服务模式,构建全链路开放生态
协议签订后,双方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研发面向太空计算场景的高性能、低功耗、高可靠专用核心部件,并推动“芯片—整机—算网—数据—应用—生态”的全链路技术创新。
可以预见,双方将联合上下游研企业重点攻关以下关键技术:一是面向太空环境的专用高端芯片设计,实现在轨实时图像识别、信号处理和智能决策;二是高可靠性卫星计算平台,确保在辐射、温度循环等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;三是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栈,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无缝融合;四是分布式太空计算调度算法,优化星座内算力资源配置。
双方还将合作建设开放普惠的太空算网。该算网将构建覆盖“用户(端)-星上(边缘)-天基(云)-地基(云)”的“天地一体化”协同智能计算架构,以实现算力资源的互联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,并接入国家级算力服务平台。
太空算网的核心理念是将算力延伸至太空,形成“天地一体”的分布式计算体系。在这一架构中,低轨卫星承担边缘计算功能,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;中高轨卫星作为“太空云”,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;地面数据中心则负责深度学习训练、大数据分析等计算密集型任务。
据测算,太空算网建成后,将形成覆盖全球的泛在算力服务网络,相当于目前全球超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不仅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算力底座,更将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占据制高点。
深植产业应用,推动标准制定与生态建设
据行业权威数据显示,到2030年,太空计算相关市场总规模将达到数千亿美元,其中芯片和硬件市场约占30%,软件和服务市场占比将超过50%。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,将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。
为推动产业各方积极参与太空计算、太空算网建设,双方将推进太空芯片接口规范、空天数据处理模型等核心技术与应用标准制定。目前,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太空计算标准体系,国内企业有机会在这一新兴领域主导标准制定。
双方将联合众多空天、算力产业链上软件开发商、高校科研院所等,开发基于太空计算的技术、产品与应用,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。这一生态不仅包括传统的卫星制造、发射服务企业,还将涵盖芯片设计、软件开发、数据服务、应用集成等各个环节,加速空天创新成果转化,共同促进产业生态的繁荣。
此外,双方还将积极推动“在轨智能处理+地面深度应用”模式,打造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。在传统应用领域,太空计算将显著提升服务能力:在应急救援方面,通过在轨实时分析灾区影像,快速及时生成灾情评估报告;在气象预报领域实时处理云图数据,大幅提升预报精度;在农业监测方面,智能识别作物生长状态,为精准农业提供决策支持。
太空计算服务还将广泛赋能通信、环境监测、智能交通与导航、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等多个行业应用,释放“空天×算力”融合创新动力。在5G/6G通信领域,卫星通信将成为地面网络的重要补充,太空计算可优化信号路由和资源分配;在智能交通方面,高精度定位和实时路况分析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;在物联网领域,太空边缘计算将为偏远地区的物联网应用提供算力支撑。
助力缩小全球化算力鸿沟
当前,全球仍有约40亿人口缺乏稳定的互联网接入,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“数字鸿沟”挑战,而中国的太空算网建设,将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。在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大国战略指引下,双方还将以普惠化为目标,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,服务全球有接入太空计算与卫星数据需求的国家、行业与企业,缩小全球算力鸿沟,促进太空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合作。
随着太空算网的建设和太空计算技术的成熟,国内企业有望在空天信息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。这不仅将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,更将在促进全球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面向未来,中国空天信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,有望成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。